隨著法規逐漸建全,養殖業界及專家學者一致看好,藉由太陽光電業者之加值,協助養殖業者導入智慧科技養殖,將為產業及能源永續共創雙贏。
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陳俊哲表示,在全球氣候劇變下,室內養殖可以人為控制環境,排除養殖不利因素,並朝高經濟養殖發展提升獲利,已是全球趨勢。惟室內養殖投資成本高,若藉太陽能共構,將可有助於攤提架設成本。
陳俊哲曾就太陽光電的設置,對於養殖的效益影響作過研究,證實40%遮蔽率對養殖生物生長並無影響。至於在養殖配置跟操作模式的影響,由於有柱體在,放養水池將有所切割,其實都只是放養捕撈習慣的調整,雖然大池子有利一次捕撈,同時buffer效果較好,不過小池子有捕撈清潔效果較好,處置效益比較高,池塘其他作業時效性及效益比較大。
向陽優能電力陳貴光認為,寒流、強降雨及酷熱,傳統養殖面臨天候不穩定、高勞力、高風險、收入不穩定及工作環境差,使得台灣養殖業面臨人才外流及世代傳承的困境。惟有攜手太陽光電業者,漁電共生,才能再造漁村價值。漁電共生中,養殖仍是主角,最主要還是如何藉由綠能的加值,導入科技,讓養魚變得更有效率,魚養得更好,讓漁村更得繁榮,改善工作環境,吸引年輕人投入,為漁村換血。
養殖業者雲林縣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總經理王益豐說,地球暖化造成氣候不穩定,在養殖魚池上搭建光電太陽能板,對於養殖池溫度環境將可產生有控制與調適作用。至於太陽能板之遮蔽是否將妨礙藻類生長,王益豐說,其實太陽每天從東邊出來,從西邊下山,斜射時,水池還是會受光,並不會有接觸不到陽光之問題。他舉例說明,國外盛行室內養殖,室內沒曬到太陽,魚類的生長並沒有受到影響,代表陽光與魚類之生長並沒有絕對關聯。他認為,目前養殖業最重要的是需要藉科技的導入,藉由AI養殖感測模組之導入,以數據管理溶養,ph氨氮,防範未然之餘,並節省人力成本。
SEMI太陽光電公共政策委員會委員張建偉表示,漁電共生的成功與否,有賴漁光專區的落實,才能產生示範效應。這段期間農委會協助業者釐清法規中的疑點,使之更為明確,配套措施也更具體。同時,張建偉也感謝農委會漁業署對漁電共生的支持與協助,除了積極在中央、地方、業者間扮演三方協調角色,農委會也計畫推出小規模漁電共生示範場域,希望建立漁民、地主和業者建立信心。
張建偉建議,中央與地方政府應共同輔導地主、漁民,共同監督漁電共生發展,就怕雙方對法規解釋不一,造成行政拖延與專案執行的困難,消滅外界對「漁電共生」的期待。
另外,許多養殖業者擔憂權益是否能獲得保障,害怕太陽能汙染養殖水池,也擔心漁獲量受影響。太陽能業者表示,推動漁電共生將秉持「農漁為本、綠電加值」為核心價值及最高原則,以經濟共享模式保障土地關係人權益與養殖漁業發展,並強調每一筆土地都事先取得地主及承租漁民同意後始進行相關作業,未來漁塭的使用權以地主與原承租漁民為優先,不會改變其原有養殖模式,兼顧養殖成效與漁民工作權。對生態與環境汙染之疑慮,業者表示,將以環境友善與景,觀維護為工程設計原則,將生態影響降到最低,且太陽能板清洗過程保證只使用清水,不使用任何化學清潔劑。
張建偉對漁電共生未來深具信心,他認為,法令只會越修越好,在磨合的過程中,各方終將取得共識,為產業及能源永續共創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