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002

政府要說人聽得懂的話

 日前審計長林慶隆赴立法院報告「前瞻建設計畫第一期特別決算審核情形」,他指出前瞻計畫雖帶動民間投資,惟地方政府執行中央補助計畫經費預算實現率偏低,而且部分主管機關未依執行進度覈實撥款,鉅額資金滯存地方政府,以致預算實現率只有65.44%。

國發會隨後發布新聞稿指出:「審計部著重於預算經費的執行情形,而國發會則重在建設計畫的執行情形。舉例來說,當一項工程計畫已執行完成,但尚未付款,國發會實務上會把『應付未付款』計入執行數,因此依國發會估算的前瞻第一期計畫經費執行率已達92.35%,計畫執行順利。」

國發會如此解釋,固然有理,然而實現率與執行率的差距實在太大了。即使如國發會所言,兩項執行數據的落差只是表達方式不同,那麼廠商也太可憐了,政府對已完成的工程遲不付款,其比率竟如此之高,這樣對待廠商豈是公道?如此而民怨四起,豈是偶然?

其實林審計長也指出前瞻計畫執行面的癥結,他表示:「前瞻計畫績效管考作業準則,尚未將地方政府執行中央補助計畫情形納入考核範圍。此外,中央各機關於計畫核定後均未落實控管地方政府自籌經費實際編列與執行情形,致無法即時查察地方政府有無違反上開補助辦法規定。」

由此可知,前瞻計畫執行數據兩相矛盾,反映許多執行層面未臻完善之處,而這些問題更潛藏無以數計的民怨,實非雲淡風輕的一句計畫執行順利所能道盡,循此,國發會自應儘速依審計部之言覈實控管,才是正辦。

這個事件讓我們想到,長期以來,政府回應問題總是避重就輕,拐彎抹角,讓人愈聽愈糊塗,除上述預算實現率、計畫執行率的衝突讓外界難以窺其真相之外,政府論述語意模糊的地方多矣,譬如中央政府預算明明入不敷出而年年有赤字,今年初卻又聽聞政府有很多歲計賸餘,可與民分享,這實在是奇怪的事,赤字與賸餘是水火不容的兩個詞彙,怎麼同時有赤字,又有賸餘?

一般談政府歲入、歲出,歲入只包括稅收、規費罰款、事業收入及釋股賣地這些實質收入,而歲出則不含債務還本,如果入不敷出,自然是有赤字的。但當談到歲計賸餘時,這裡的收入與支出是比較廣義的,收入除了前述的歲入之外,還包括舉債收入,而支出也包括債務還本,由此可知,只要舉債多一點,自然會有歲計賸餘,此理甚明,於是就會出現既有赤字,又有賸餘的怪象了。

很明顯的,歲計賸餘是虛而不實,儘管如此,當政府要強調財政狀況很好,便會吹噓歲計賸餘,對於多數人,聽了這些詞彙再加上可歌可泣的數字只會覺得茫然不解,不知所云:我們財政到底怎麼了?怎麼常聽到四年5千億、八年8千億大筆的「特別預算」舉債,然後又告訴我們有歲計賸餘、又稱此為經濟紅利,豈不怪哉?

確實是奇怪,最近立法院正在審查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府院又多次對外強調這是22年來首次達到預算平衡,然而這又聽不懂了,我國政府預算帳本眾多,除了年度總預算這一本帳,還有特別預算與非營業基金預算這兩本,總計至少三本帳,年度預算即或平衡,但特別預算、非營業基金這兩本帳每年舉債額度依舊可觀,尤其明年是前瞻建設的高峰期,需動用的特別預算(舉債)不在話下,三個帳本一加,還會是預算平衡嗎?

政府基於計畫的管理、預算的調度,因此需觀察許多數據以為因應,然而這些數據是用來示警的,不是用來吹噓的,否則把眾多數據放在一起便讓人愈看愈糊塗,例如預算實現率與計畫執行率的矛盾,歲計賸餘與財政赤字的衝突、年度預算平衡與特別預算的失衡,個個都矛盾,而在這些矛盾中如果政府又只挑好看的數字公布,避重就輕,那便要讓人愈看愈頭痛了,百姓能看懂才奇怪。

長久以來,政府官員經常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讓人愈聽愈糊塗的話,除了前述前瞻執行率、歲計賸餘、預算平衡,就連台商回台投資、外商來台投資也經常捷報連連,而民間投資紋風未動,大凡這些政府的談話總是拐彎抹角以展示施政績效,正因為拐彎抹角,用詞模糊,讓人愈發聽不懂,久而久之,便不再相信政府的談話了,得不到國人的信任,失去社會凝聚力,這是比經濟蕭條更大的危機。

東漢末劉備三顧茅廬,向應門童子說: 「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拜見先生。」聽完,童子表示 :「我記不得許多名字。」劉備說:「你只說劉備來訪。」劉備為展現他的身份,唸了一大串頭銜,童子愈發糊塗,今天政府施政亦然,要講一些人聽得懂的話,否則講了也是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