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理財,台灣人似乎還是喜歡自己來。金管會11日公布,機器人理財業務從2017年5月到今年6月底,共六家金融機構開辦,有近2.32萬人參加,打理的資產規模6.07億元,證期局副局長張振山表示,可能還是需要時間推廣。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日前預估,可預見的5~10年內,機器人都不會取代現有的理專或保險業務員,會以「人機協作」為主流,即理專、業務員會善用各式軟體,去試算、協助客戶找到最佳理財方式,所以短期內仍看不到機器人對金融從業人員的挑戰,反而會是加分工具。
證期局統計,到6月底為止,共有野村投信、 復華投信、瀚亞投信、群益投信、富蘭克林投顧及王道銀行開辦機器人理財,即是用電腦演算法,協助客戶找到合適的資產配置方案,屬於「自動化投資顧問」業務,類似投顧、全委業務;同時有商智、機智、大姆哥等三家投顧已拿到執照,也想作機器人理財業務,但可能因為仍在籌備商品,仍未開業。
已開業的六家金融機構,到今年6月底,共有2萬3,198人參加機器人理財服務,聽信機器人建議投資的資產則為新台幣6.07億元,在金融機構各項業務中,仍算是相當小眾。
證期局表示,目前六家金融機構主要還是透過電腦演算術,替客戶計算適合的投資標的,並不是真正與機器人對話,同時新科技發展,客戶仍需要時間去適應,所以目前金額、參與人數仍不多。
這些自動化理財業務,目前多是讓客戶自行回答問卷,測試投資屬性,再由客戶自行決定要不要接受建議投資,會比理專面對面的方式相對「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