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613盧信昌■台大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台、美自貿協議的假假與真真

就在五月底,美國商會推出年度大戲「2019台灣白皮書」。當中,除了肯定台灣整體的表現非常卓越,強調「台美關係實質處於數十年來的最佳狀況」;同時,更提醒小英政府不該忙於政治和選舉假期,而應努力爭取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的簽訂可能。

 美國商會認定華府將台灣看作是維繫印、太地區的穩定力量;為了促進雙方在更多面向上的合作,台、美高層的官員會面與陸續到訪台北,均可作為事實印證。此外,白皮書的內文標題更以斗大的字體書寫:「行勝於言。」

 根據美國商會的追蹤分析,由商會在去年度的白皮書所提出的71個議題,已有8項獲得實質解決;另外的21項,亦有充分進展。而在今年度的報告內,美國商會更提出遍及26個大類的建言:除了已被重複提起多次的外國白領就業,資格認定該如何進一步做放寬;甚至有關於整脊的民俗療法,應否得到醫療資格的認證,以及應該在大專學院內開設課程與建置學程的主張。

 值得注意的是,於2018年已由川普總統初簽署生效的「亞洲再保證倡議法」,當中即有「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的立法條文;更有明文立法,要求美國經貿辦公室必須與東南亞國協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綜觀過去兩年來小英政府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工作重點之一即是建立專家平台。

 「銅山西崩,洛鐘東應。」如今台灣與南向19國的專家學者與青年領袖,得以針對印太區內共同議題,做到深入的交流討論。美國商會因此再度呼籲,台灣應竭盡所能地向美國政府表明:台灣是簽署貿易協定的理想對象。

 誠然,唯有強化的台美夥伴關係,方得以深化台灣與全球社群的經貿聯繫。現階段,國人也急於要突破國際的限制。苟能先加強美、台雙邊關係,則裨益甚多。在晚近的社群網絡上,更流傳一份造假資訊,是藉由40年來關於台、美關係的法案比對,聲稱以美、台自貿協議的簽署為目標,已經入法。

 於去年秋天,在眾議院未能成功闖關的「台灣再保證法案」;今年捲土重來之後,被定調為:台北再保證法案。有趣的是少部分台灣媒體,更在決議案與得到參眾兩院通過的正式法案之間,賣弄玄虛,來影射該法案通過的可能性。

 從美國商會的年度分析來看,熱情支持台灣爭取台、美貿易協定的簽署;但其所開出的條件也很明確:那就是先解除羈絆多年的美豬、美牛的進口設限。至於在參院聯名提案的3位共和黨議員之一,參議院外委會亞太小組委員會主席加德納(Cory Gardner),也即將於近日內到台北做參訪。

 假做真時、真亦假,也罷;無為有時,則要小心應對這個有還無了。畢竟阻礙台、美簽署FTA的因素並不多,但卻是各個棘手。台灣當局若想要成功說服美國政府,心力付出與必要的犧牲,自是不言可喻;實質利益與成效擴張的多寡,則仍在未定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