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砂石供應、環保政策的變革下,預拌混凝土廠對原料的取得與成本都使營運成本提高許多,此外,長期不良的採購系統更造成產業被層層剝削,混凝土產業長期低迷,這對營建產業發展有幫助嗎?是否因價低而影響品質,甚至直接對地震頻仍的台灣建物安全造成疑慮?
學者認為,混凝土品質對建物安全至關重要,將影響國計民生,砂石漲價,必須反映成本。公平會此次未考慮混凝土真實成本,對預拌混凝土場的處罰操之過急,公平會不要輕易裁罰,要審慎考量。
台灣區預拌混凝土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劉福財更表示,預拌混凝土產業屬加工買賣業,賺辛苦錢,近幾年更是負毛利的「慘」業,價格長期低迷,漲價有理。
工商時報社長陳國瑋指出,政府關愛產業的眼神要顧及各個面向,產業受成本波動而調整售價,是一個很正常的商業行為。此次產學界共同研討,就是希望能為預拌混凝土廠商發出經營者的心聲,也能讓政府了解產業的困境,提出長久解決之道,創造雙贏。
台灣混凝土學會理事長詹穎雯指出,「混凝土品質與社會安全」有非常重要的關聯性。對預拌混凝土品質的不重視,形成一個低價惡性競爭的預拌混凝土市場,對建物安全絕對造成疑慮,唯有扶持健全發展的預拌混凝土產業,才能建構一個安全的社會空間與基礎建設。
劉福財表示,從去年開始,預拌混凝土受到上游原料不斷上升、管理成本增加,但業者為配合政府對物價的穩定,從未隨著各項成本增加而調漲對客戶的供應價格,做為國家產業一份子,可說是長期忍辱負重。但,長期下來,已對預拌混凝土造成營運上的虧損,適當調價實屬合理。
台灣工程法學會理事長謝定亞指出,公平會在對混凝土廠有關漲價稽查,應該多加確認混凝土漲價是否反映成本、並且有聯合行為的合意,避免僅以同時間價格調升為唯一認定聯合行為的標準。
為讓預拌混凝土產業在政府採購中確保價格、取得合理利潤,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邱琳濱建議,政府公共工程採購契約規定,混凝土計價須依營造工程物價(預拌混凝土)指數調整,並於契約強制規定須適用到材料供應商,減少物價波動影響混凝土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