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517佘日新■逢甲大學講座教授兼跨領域設計學院院長

轉型是最佳的傳承策略

美中貿易戰延燒一年,即將水落石出?且拭目以待!貿易戰、科技戰、匯率戰甚至是冷戰都是一年來各種揣測的風險,所幸國際級的領導人還是對於「開放」與全球化抱持期待,因此,真正築起來得牆少之又少,只是作為談判策略的叫牌,虛晃的成份可能居多,但詭譎多變的時代中,誰能確保下一刻會出現的變化?可以確定的是,美中貿易改變了全球供應鏈的結構,台商最近鮭魚返鄉的勢頭猛烈,轉進的力度也不小,主要因應的就是美中貿易戰的不確定與惡化的中國大陸投資環境。轉進,成為過去一年來台商最關切的策略課題,最近讀到一句話In is the best way out(進入是最佳的撤出策略),甚有同感!問題是知道要離開十分明確,但不知道要往何處去是極大的挑戰。

 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的秦暉教授曾在一個國際研討會中,總結中國大陸開放改革風口上的果敢,鄧小平拍板啟動的再造工程只知道要離開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那些年代把中國搞得一窮二白的路線,知道要離開是明確的,但是對社會實踐的路徑何在依舊是一片迷惘,因此「摸著石頭過河」、「不管黑貓白貓,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類語錄就流傳至今。強烈的實驗性,造就了今日的中國經濟與社會,自然在成長的陰影中被遺忘的是那些失敗的實驗。台商在1980年代末期與中國開放改革的體制合力,締造了自身與當地的卓越成就,對於開啟中國大陸接軌世界扮演了啟蒙者的角色,中國在2001年入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接上了第二波的成長動能。但高速增長所帶來的挑戰不僅對內,也對外,結果就是被挑戰的世界強權出重手予以反擊。相對的,過去30年的發展模式需要調整,離開既有模式的急迫感是明確的,但往何處去的迷惘也是明確的。

 供應鏈遷徙、In and Out,涉及的不僅是製造流程的區位改變,在新技術的激烈衝撞下,新的營運模式面臨同樣的格局:知道不能再沉溺於過往模式的成就,但不知道未來的成功密碼何在?因此,在轉型的關鍵時刻舉足不前,或許是深怕失去已經擁有的,抑或是資源不足以支應轉型風險的規避,決策者規避轉型的決策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為何慣性在一波波的世代交替中,總是能淘汰不願意改變者,締造新的秩序與規律,而總是有那些僥倖者願意在未轉型的風險中浮沉,而不願計算未與時俱進的風險?在面對未發生的時間軸上之風險,資源與風險間的辯證都是偽命題,關鍵是評估者站在願意改變或在拒絕改變的那一側!這樣的兩難,也存在於家族傳承的情境中。

 台商落葉歸根是自然的,但對那些仍想再戰的台商,台灣不見得是最佳的投資區位。落葉,透露出枝幹的生命力不能及於葉片。上一代的企業領導人在外征伐久了,不免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階段,希冀下一代能繼承衣缽,追求自己一手打造的事業體得以有可持續的前景,但是在這一波新經濟的衝擊下,新模式未成形的風險,造成對於舊模式的依賴,也可能造成兩代領導人之間的緊繃。每每和企業界的朋友論及此事,感慨於時不我予!對握有資源的上一代而言,新規律難以理解、難以捉摸!對於勇於開創未來的下一代而言,憑藉一己之力難以從事整全性的系統創新,難以樹立戰功,並使所有看好戲的人心悅誠服。弔詭的糾結,有賴兩代合力、共創新局,而非在彼此欠缺信任之下,戳破了合力的局、抵銷了生命持續的可能。落葉,可能是上一代的無力,也可能是下一代的無奈。

 兩代宜互換角色,扭轉合力困境。上一代轉守為攻、積極了解未來市場的走向;下一代轉攻為守、嘗試了解父執輩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以同理心為基礎營造摸著石頭過河的氛圍,以角色扮演逆向思考發展出兩代合力的模式,以傳承與轉型的複合動力,摸索推升家族企業在變局中的生存與可持續,Way out的In不遠矣!助攻傳承的轉型也不再艱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