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業2017年正式成為台灣第三個兆元產業,其中素有「機械之母」稱號的工具機產業,出口表現更高居世界第四,漂亮數字背後,卻是暗藏層層挑戰。過去台灣靠著低成本高品質勞工,搶下龐大國際訂單,但隨著少子化、勞工薪資提高等影響,成本競爭優勢早已不復在,加上使用者偏好改變,產品生命週期縮短,使得機械業從過去的批量生產,逐漸轉為少量多樣或客製化生產,再再都使得本土業者經營更困難。
如何維持機械產業高成長動能續創高峰,轉型工業4.0,加速智慧化、自動化、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導入勢在必行,不只是為了提升生產效率,更能有效增加產品競爭力與行銷業務人員接單表現,讓產品更容易賣出去,進而搶進國際市場。
機械業有關工具機領域部分,過去最常遇到的挑戰是精度穩定性不佳的問題。台廠一般出廠後約2到3年,精度可能不夠準確,不像日本或德國產品至少可撐10年,想要迎頭趕上,必須加緊轉型與升級的腳步。
機械業身為台灣第三個兆元產業,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殺出重圍,邁向工業4.0刻不容緩,近幾年台灣機械業已經全力朝這方向努力,綜觀來說,目前機械產業智慧化發展有兩大趨勢,第一是透過智慧化應用,讓機台設備具有自主感知能力,即便沒有經驗的新手也可以迅速上線,第二則是透過國家級示範場域,藉由場域的研發、測試、驗證、打樣、聯網,強化廠商軟硬體系統整合能力、優化製程並建立共用軟體平台與示範案例,以全方位服務幫助廠商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
在智慧化應用上,台灣機械業把許多智慧化元素與服務應用導入機台設備中。其中最明顯的是過去設備商賣的是單一機台產品,但現在整機業者不僅賣產品,也會整合服務,成為一套完整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透過機台跟軟體整合銷售,提高商品附加價值。
許多廠商透過軟體加值讓機台自動化成為名符其實的智慧化。過去機台要靠老師傅憑經驗操作,像是顫振抑制等,但現在藉由軟體能將老師傅經驗轉化為智慧化的應用服務後,即便是新手上路,也能利用軟體自動化調控,面對未來全球高齡化社會,將可有效紓解缺工問題,達成快速生產、短週期接單製造的需求。
另外,在打造國家級示範場域上,現今很多企業對於工業4.0仍停留在「有聽過沒概念」階段,政府不能放手企業單打獨鬥,必須要有更前瞻先進的示範場域,讓廠商得以觀摩學習,目前世界先進國家都以示範場域,作為展示工業4.0相關技術研發、測試、驗證的重要手段,台灣也不落人後,經濟部於2018年在台中正式啟動「智慧製造試營運場域」。
智慧製造試營運場域展示智慧製造雲端、軟硬整合等智慧化、自動化新技術與設備,提供企業觀摩,場域於2018年9月7日開放各界觀摩至今,已吸引超過3,000多人前來參訪,其中國內廠商超過500家,不少廠商已表達願意導入全部或部分技術,且不只傳統製造業者,包括茶葉、鳳梨酥等各種事業的業者都特別來參訪,就是為了解最新智慧製造流程,在觀摩過程找尋自家公司可以導入哪些智慧化概念。
身為台灣重要經濟命脈的機械產業,不能裹足不前、原地踏步,單靠低價競爭的手段,想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中生存已經越來越困難,不改變轉型未來獲利只會降不會增,形成惡性循環。智慧化是機械產業未來的新藍海,應發展更多智慧化應用,並藉由國家級示範場域協助下,推動差異化策略,才能以好的商品吸引買家青睞,讓台灣機械業在各國大廠夾擊下殺出重圍,搶攻國際訂單,邁入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