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506顏碩廷■瑞愛生醫創辦人

跨領域整合 促生醫產業發展

image
 ●在國際大廠支持下,Bio-ICT已經深入人們生活中。Apple Watch同樣具有心律感知的功能。圖/美聯社

隨著交通大學與陽明大學的合併進入倒數階段,未來兩校合併之後的綜效格外受人矚目與期待。台灣過去在電子資通訊科技(ICT)的產業發展成果卓越,交通大學也正因為培育出眾多在ICT產業的傑出校友而獨領風騷,形成一股所謂的交大幫勢力,銳不可擋。

 而陽明大學創校40多年來,在生物醫學領域積累了相當可觀的技術含量,如今交大與陽明有機會合併,正是跨領域整合了生物醫學(Bio)電子資通訊(ICT),形成所謂的Bio-ICT產業。這也是近年來交通大學最極力推廣的新興產業,也被認為是改善人類生活品質最有潛力,且最重要的科技之一。

 在國際大廠支持下,Bio-ICT已經深入人們生活中。小米手環是一種可穿戴裝置,用來作為心律監控與睡眠追蹤,自從小米公司2014年發表此產品上市以來,銷售逐年走高,年銷量突破千萬台已非難事。Garmin同樣在市場上推出具有心律感測技術的智慧手環,部分產品還包含脈搏血氧感測功能,目的同樣是為了追蹤用戶的生理數據,作為健康監護的參考。

 Apple Watch同樣具有心律感知的功能,除了具有心電圖顯示之外,還具備低心率通知、與跌倒偵測功能。這些國際大廠投入Bio-ICT產品研發的目的,除了獲利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掌握更多健康相關的大數據,因為現在是一個數據為王、買家主導的時代。多虧諸多國際大廠的積極教育市場,人們對於隨身或居家健康監護的產品,大多具有相當高的接受度。

醫療機構也歡迎Bio-ICT

 過去人們到醫院拍攝X光照片後,需要等待數天洗片流程,才能得知結果,醫生僅能從問診紀錄中去做解讀,難免會有遺忘或疏漏。現在因為X光感測器的進步,已經能夠做到數位X光機,拍攝完立即得到影像,可讓醫生立即產生醫囑。

 以往使用分光光度計檢測生物樣品需要使用10c.c.的比色管,不僅需要準備大量生物樣品,更因為不容易清潔而造成殘留。NanoDrop是美國Thermo-Fisher的生物實驗室創新產品,利用生物溶液的表面張力特性,只需要0.002 c.c.的生物樣品即可完成檢測。

 PillCam膠囊內視鏡是以色列Gavriel Iddan博士在1999年的發明,在2001獲得美國FDA核准上市,可以讓人們進行長達八個小時的腸胃道內視鏡攝影檢測,而不需要醫生隨側在旁,同時也彌補了小腸難以運用一般內視鏡檢測的不足。過去PillCam雖然有電池容量與分泌物阻礙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終究能夠獲得解決,瑕不掩瑜。

 以上三種Bio-ICT產品案例的初始開發團隊,都不是生物醫學背景的專家,但產品要獲得最終成功,無疑仍需要獲得許多生物醫療領域專業人士的臨床建議與背書。

居家健康監護 蔚為風行

 過去看病時,醫生使用水銀體溫計,使用前甩一甩,不小心還會敲破。現在家家戶戶都具備電子體溫計,尤其是有嬰幼兒的家庭更是必須。

 傳統量測血壓需要專業人士執行,尤其是需要藉由聽覺判定柯氏音來確定人體的血壓,一百多年來的醫療實踐都是基於柯氏音法的測量結果,因此,柯氏法已成為臨床血壓測量的「黃金標準」。如今電子血壓計盛行,居家且一般人士皆可操作。

 台灣有超過200萬名糖尿病患者,平均每10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需要監測血糖值,過去量測血糖值只能在醫院進行,現在可透過居家使用血糖機與血糖檢測試片,實現居家健康監護的效果。台灣能成為血糖機製造大國,也有賴於過去在ICT產業的基礎。

 以上三種常見的居家健康監護Bio-ICT產品,全球年銷量皆可突破3,000萬台,台灣怎能忽視這樣穩定且高附加價值的居家健康監護市場呢?唯有持續創新,才能創造更多機會,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目前僅能夠在醫院進行的檢測監護行為,走入居家,並且與醫院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