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318■譚淑珍

不可能VS.不能

「不可能」與「不能」,在語意上,似乎差別不大,不過,在思維上差別就很大了,特別是當政府官員與企業溝通時,企業腦中充滿了各種想要突破、或是克服「不可能」的事物,政府官員的腦中卻是充滿著「不能」的各式各樣的規令規章與條條框框。過去幾天發生的兩個新聞現場,就是典型例子。

 一是,自由經濟特區。日前,工商協進會邀高雄市長韓國瑜演講並進行交流溝通時,晶華飯店董事長潘思亮認為,高雄應推動「自由經貿特區」,韓國瑜也認同。這是企業想要突破「不可能」的思想,結果,碰到的是滿腦「不能」的法令規章與條條框框的政府官員:財政部長蘇建榮想到的是《洗錢防制法》;國發會副主委鄭貞茂想的是生產商品可能會變為是「MIT皮MIC骨」…。

 二是,能源政策。這兩天有兩場立場全然不同的「民間能源會議」,不管是非核還是以核養綠,企業界的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對目前政府的能源政策是持懷疑的立場,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進而提出核能備用的方案。但是,政府的態度也很堅定,以核燃料無法處理作為核能「不能」備用的理由。

 所以,當企業想的「不可能」遇到政府官員想的「不能」時,就會出現「為什麼XX能?台灣不能?」的質疑,最後也就導出「沒有不可能的事,只有不能的人」的憤怒。「不可能」與「不能」的一字之差,其實在思維上也只在一念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