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318

莫把馮京當馬涼

─再論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內涵

 最近,高雄韓國瑜市長提出「自由經濟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的構想,遭到執政黨的批判。主要批評的焦點集中於:(1)區內、區外的不公平;(2)中美貿易戰方興未艾,恐成為大陸的共犯;(3)租稅不公平競爭,反而對台灣不利;(4)自大陸進口農業原料、加工,可能會衝擊台灣的農業縣市。

 我們在前一篇社論中,已有詳細說明,在此則補充說明農產原料轉為示範區的內涵。在大陸農業原料進口上,主要因台灣農產品、原料的缺乏,進口大陸農產品加工再出口,反而可以創造農產加工品的附加價值。而進口農產原料轉為內銷,原則上不准,但如獲得許可,內銷則必須課稅,應當不至於衝擊農業縣市。再者,就租稅不公平競爭的考量而言,示範區的主要精髓在於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關稅、租稅的競爭反而不是重點。

 另外批評區內、區外的不公平競爭,也是不盡了解示範區內涵所致,因為若干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著重在先行先試,以法規鬆綁、行政效率的提升為主要政策工具。而示範區裡的實體廠商雖然享有行政效率、法規鬆綁之便,但也必須配合示範區稅籍、資料透明,流程透明的要求,享有權利也會有相對義務。

 整體而言,示範區規劃目的在於建立國人對經濟自由化、國際接軌的共識。因此,在特定區域內,選定金融服務、教育創新、智慧物流、國際健康、農業加值等五大產業,透過人才、資金、物流的鬆綁,加速市場開放、國際接軌。如證明其開放對國內產業衝擊不大,而且有助於吸引投資,提升台灣經濟的整體競爭優勢,則進一步擴大至全國,落實台灣加速走向全面貿易自由化的目標。

 至於篩選前述幾個產業優先示範,它的內涵如下:

 其一,農業加值:過去國內農產品直接出口,缺乏附加價值,若能在示範區內加工,擴大價值鏈的加值,打上MIT品牌,將可提升利潤,使兩岸農業合作可以具體落實。不過,一定比率的國內原料、加工,以避免大陸廠商或台商抓住漏洞,大舉回流,排擠國內農業的出口優勢,也值得審慎觀察。

 其二,國際健康:台灣的全民健保陷入財務困境,透過示範區內的法規鬆綁、人才流動限制,吸引外人來台進行國際醫療,一方面可以增加外人來台觀光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使若干醫院擺脫對全民健保的依賴(國際醫療醫院不可享用健保,或只能申請一定比率以下的健保),有助縮減健保的虧損。初期規劃的200床醫療不至於排擠國人就醫機會,同時,醫師設定執行國際醫療時數的上限,並將一定比例盈餘回饋中低收入族群,將可吸引更多國人支持。

 其三,智慧物流:為使台灣的物流、通關發揮到最高效率,示範區將透過創新關務機制及雲平台等資訊服務,提供最佳物流服務,並透過「前店後廠,委外加工」方式,提高商品附加價值並帶動產業發展。

 其四,金融服務:台灣每年金融帳逆差數百億美元,透過金融業務分級與差異化管理方式,發展財務與資產管理業務,放寬金融機構業務範圍,並鼓勵國內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除了培育金融、證券專業人才,並可吸引外移資金回台進行財富管理。

 其五,教育創新:國內教育在層層規範、管制下逐漸喪失活力,藉由本國和國外大學設立實驗大學(分校、分部),而得以突破現有法令框架、創新治理模式,擴大招收境外學生,拓展國內學生視野,提升國際競爭力。

 其中,第四、五產業比較不適合實體區域試行產業活動,可能會以「虛擬」的指定試驗方式,推動業務鬆綁並採分級管理。

 在了解示範區的內涵後,我們認為「基於時代性」的考量,現階段推動示範區的迫切性更高於過去。除了台灣參與CPTPP、RCEP等自由貿易協定進展不順利之外,台灣已連續17年陷入實質薪資停滯的困境。而實質薪資停滯不前的原因,除代工體系缺乏品牌、附加價值偏低之外,最關鍵的因素在於,服務業占台灣總就業人口的6成左右,但服務業規模小,缺乏鬆綁/產業化,致商業模式不足,國際化接軌程度低,致缺乏薪資漲升的空間。因此,透過示範區使金融、教育、醫療服務在示範區內,先行先試,鬆綁、產業化,加速升級轉型。其次,若干國內缺乏的農漁原料,如能進口,並在示範區內有效加值出口,可以創造附加價值。

 整體而言,示範區固然有其不足之處,但如何完善缺失、創造經濟動能,才是正辦。否則一味墨守成規,無力因應時代的要求,無法加速產業的升級轉型,台灣極有可能步入日本失落20年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