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製造的浪潮一波波襲來,既有人力被機器取代的隱憂一直存在,工研院長劉文雄指出,台灣製造業占GDP約3成,就業人口超過300萬,所帶動的乘數效果比其他產業都高。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每個製造業的就業可創造出另外的2.5個工作機會,而每個智慧製造的工作,可創造的工作機會其實更多。因此智慧製造並非要製造失業,而是提升轉型的一個契機。
劉文雄說,台灣經濟深受國際風向影響,在貿易大戰、高齡社會與少子化等種種挑戰下,他認為,企業要開創新機會,技術、創新與服務是重要特質。
劉文雄以愛迪達為例,愛迪達製鞋廠一度全設在亞洲。近年生產自動化與智慧製造興起,愛迪達決定遷廠德國製造,建立新型態的「高速工廠(Speedfactory)」,以3D列印等自動化技術生產運動鞋。更對上游材料廠商開放資源(open source),提前揭露規畫推出的產品資訊,讓供應商及早研究。新型態製造上線後,新品推出的時程大大縮短。搶手的暢銷款式,補貨時間從2到3個月縮短為1週。愛迪達以科技、服務、創新的思維改造傳統方式,創造出一個新的商業機會。
至於台灣企業如何從紅海走向藍海?近年許多國家推動製造業回流,就是看準了製造業對經濟的貢獻。製造業的數位轉型,劉文雄說,這也將是台灣產業脫胎換骨的關鍵。他以南台灣產業轉型為例,南台灣是紡織、金屬加工產業重鎮,數十年來為台灣創造巨量外匯,經濟貢獻卓著。隱身於台南山上工業區的宏遠興業,供應Nike等300多個國際品牌的機能布。因應客戶多樣少量,客製化的需求,宏遠在2014年開始推動智慧工廠,將關鍵機台及能資源設備加裝感測器,收集生產資料,作製程最適化調整的依據,未來客戶下單,可以更精準預估交期。此外,數位升級後,染整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一,染色精準也提升了,工研院協助宏遠讓設備聯網,大幅提升能資源管理效率與工安品質,不僅為客戶創造價值,成本也因此降低了。
另如成立63年的大亞電線電纜,所生產的漆包線,連電動車巨擘特斯拉(Tesla)來台找原料時也愛用。大亞線纜導入「雲端戰情中心系統」,將生產設備的數據,包括生產時的溫度、壓力等參數、生產報表,工作站即時連線,都整合到同一個介面,打破製造業「人機配置」,作業人員不需站在燠熱廠區「顧機台」,而是在雲端戰情中心裡監控,一有狀況,再派員處理。智慧系統的導入,不但能夠彌補缺工的難題,員工也能與時俱進,從作業員升級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