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近日發布「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在140個國家中,台灣表現不俗,名列13,其中創新力表現尤為突出,排名第四,僅次德、美、瑞士,如此有實力的創新力,為何經濟競爭力遠不如新加坡、日本及香港,個人願從新加坡、日本、香港產業政策規劃來分析,為何創新力佳但競爭力輸人一大截的主因。
新加坡在WEF排列第二,其IT技術是其強項,其數字戰略「智慧國2025(smart nation 2025)」也走在全球前緣,此刻新加坡未來經濟戰略中提出七大經濟戰略,各戰略緊密結合其中增強數位能力戰略,一方面呼應智慧國2025,另一方面與之搭配規劃的六大產業集群(製造業、建築與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現代服務、生活服務、貿易運輸與物流)23項產業,從這些產業的公布產業轉型藍圖(Industry Transformation Maps, ITMs)規劃可以看到數字經濟已經在新加坡開展。民進黨政治人物曾視新加坡為蕞爾小國,表現十足無知,但星國能與時俱進思考投入增強數位能力預算,同時根據新加坡出口比重排名前面,累加超過80%的各行業,來推動數字經濟,並參考新加坡ITMs協助國內各產業轉型升級,並提升競爭力,新加坡WEF 2018年的評比,證明新加坡的產業政策已發揮作用,台灣是否應見賢思齊來好好調整我們的產業政策。
再看另一個創新力落後台灣,但競爭力強過台灣排名第五的日本,日本的最新產業政策表現在兩項計畫:日本再興戰略2016與未來投資戰略2017/2018,從計畫中可發現日本未來產業有:物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慧、健康產業、環境能源產業、體育運動產業、住宅產業、生產服務業、農業外銷、觀光、自動化、金融科技(Fintech),遠距服務等,配合這些產業,兩項計畫也臚列一些配套方案如人力培育,放寬保護,因此安倍經濟學也受到矚目,WEF2018的評比也証明日本產業政策收到效果。
香港的創新力也不如台灣,但競爭力高出台灣許多,排名第七,其目前產業政策是構建「1+3」產業體系,1是指發展香港成為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3是指鞏固提昇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及物流樞紐地位鞏固提昇香港世界旅遊中心戰略地位、鞏固提昇香港國際創意產業及科技創新戰略地位,透過新的產業體系建立,也強化其科技創新,因此2018的評比在亞洲地區也表現亮眼,值得蔡政府省思。
蔡總統上任快兩年半,其產業政策始終掛在「五大創新產業+2」,從目前推動來看,亞洲矽谷跟本不是一項產業,剩下6項,智慧機械是台灣自認是強項中的強項,但就機器人產業的世界強國的發展內容,個人認為未必如此,容不得政府如此客觀;農業科技是台灣強項,但台灣農業缺乏品牌與加工,因此附加價值一直無法突破,生物醫藥某些領域是有點強項,但缺乏市場開發能力,也無法大力成長,國防產業、綠能產業科技創新力都不是台灣目前創新力強項,因此個人解讀現階段台灣的創新力是與產業政策規劃脫節,這就是造成目前台灣「悶經濟」主因之一,因此政府是應好好依據台灣的創新力來修正「五大創新產業+2」產業政策,來釋放台灣創新力,進而提振台灣經濟,新加坡、香港、日本的產業規劃都值得台灣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