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步入萬點新常態,但投資圈大咖紛紛出走,且越演越烈。市場盛傳統一大滿貫基金經理人張繼聖,可能赴大陸代操千億元人民幣的社保基金,羡煞業界。法人指出,張繼聖是台股基金經理人的常青樹,但仍難逃磁吸效應,由小聯盟走向大聯盟,未來投資界出走潮將越演越烈。
繼股市老師、台股企業轉至陸港股市邁進後,法人指出,分析師、基金經理人將啟動另一波資本市場人才西進潮。證券從業人員說,台股出現三大困境,1.薪資越來越低,2.市場規模越來越小,3.政策性管制越來越大,但一旦跳槽至大陸工作,薪資直接由新台幣轉換人民幣,在大陸工作三年等於拿十年的薪資,再加上大陸股票型基金規模動輒百億元人民幣,偶而也可以「跨境」照顧台股上市櫃公司,吸引人才競相加入。
根據統計,目前投資國內股票基金共148檔,整體基金規模由最高的4,000億元下滑至1,870億元,規模逾50億元僅7家,40億元級只有2檔,30億元級有8檔,10~20億元級有37檔,高達94檔規模不到10億元,基金規模越來越小。反倒是當沖規模日漸放大,由昨天買進當沖比達31.73%就可以看出,投資人陷入短進短出的交易模式,取代了長線投資的佈局。
法人直指,自基金經理人陷入坑殺政府基金疑雲後,政策性監管的緊箍咒就一直沒有鬆開過,對法人的層層管制越來越多,台股投資環境差、國內基金規模萎縮及當日沖銷興起,都使得證券周邊行業逐步凋零,今年以來除了復華數位經濟的基金規模逼近百億元,連張繼聖代操的統一大滿貫基金規模都腰斬,自然讓一些明星級基金經理人在對岸優厚條件招手下,轉換跑道。
除此之外,法人指出,近期來大陸證券分析師紛紛來台參加上市櫃科技業法說會,且占比越來越大,顯示陸資來台扎根的情況日趨明顯,在台投資占比也逐步走高,這也是陸資頻頻向台灣人才招手的另一項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