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913

缺人才,從強化科學教育做起

 回顧行政院長賴清德就任一年以來,最念茲在茲的莫過於解決「企業五缺」的問題,而除了「缺水」、「缺電」、「缺土地」、「缺勞工」之外,「缺人才」也是政府過去一年的施政重點。

 美國微軟公司今年1月已經決定要在台灣設立AI研發中心,雖然政府今年9月並沒有爭取到臉書在台灣建立亞洲第一座的資料中心,但卻足以顯見行政院推動產業化的企圖心。然而,「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從「攬才留才」、乃至於「人才培育訓練」,需要的是總合性之政策治理思維與作為。

 就治理的思維來說,賴院長今年7月下旬接受電視新聞台專訪時曾經指出,「最缺的其實是對台灣的信心」。要在賴院長就任一周年就要求解決「缺人才」的問題,誠屬強人所難,然而從制度層面的政策作為觀之,則可以看出部分端倪。其中,今年10月將送進立法院審議的「新經濟移民法」草案,將外國專才限制鬆綁和中階外籍技術人力的不足,兩者畢其功於一役的政策企圖心,顯示出政府急功近利的短視心態。而行政院為「外國特定專業人才」所設定的超高門檻,既很難達到為國掄才、攬才的目的,「學位授予法」的彈性化措施,也沒契合「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的所謂「國家重點產業」之政策目標。

 就「外國特定專業人才」所設定的高端人才標準而言,必須是在台灣的研發中心、營運總部或跨國企業的高階經理人,以及國家級別的院士和能夠促進重點產業或產業升級轉型之人才。此等「仰之彌高」的標準,令人望而生畏。以今年中央研究院的21位新科院士的學術研究背景為例,5位來自「人文與社會科學」,其他都是「數理」、「工程」、以及「生命科學」的研究背景;更重要的是,只有9位目前任職(或退休)在台灣,而在美國的新科院士則超過10位。換言之,就算有友善的生活環境,缺少了良好的研究環境,還是不能激發國家科學院院士或重量級學者來台的誘因。如果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們,都還是長期旅居美國,則延攬「在商言商」跨國企業的高階經理人才,更難提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經濟誘因。

 今年2月8日正式施行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一方面核發尋職簽證和「就業金卡」,另一方面則開放VR/AR、電腦動畫、以及電競選手可以在補習班任教。這項措施透過內政部建置申辦的窗口平台,至7月底為止,雖已核發65張就業金卡,但其成效尚待觀察。

 至於經濟部「全球攬才專案」的「Contact Taiwan讓人才走進來」之國家級窗口,總體的成效也同樣待檢驗,要吸引海外的優秀人才,政策配套措施需要的絕對不只是租稅誘因和「移民直達車」。今年7月下旬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的年度競爭力報告,台灣的中高階專業人才缺口達到3.6萬人,科學研究和經營管理的專業人才對於職業生涯是不是有樂觀的長期展望,無疑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再者,政府針對高等教育鬆綁,透過「學位授予法」的彈性化修訂,所放寬取得博碩士學位的條件,是人才培育訓練的另一個重要起步。可惜的是,在撰寫學位論文之外,技術報告或奧運金牌也可以取得博士學位的學科類別,限於藝術、體育、以及應用科技,其對於政府大力推動的「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幫助有限。在「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以及「循環經濟」各個層面,要如何做到人才的自給自足,仍有更深層的高等教育理念值得檢視。

若以美國為師,則可以從跨越黨派、聯邦政府對於高等教育的施政方針看出端倪。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的雷根在1986年任內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的教育政策綱領,民主黨的歐巴馬總統在2015年簽署「STEM教育法案」(STEM Education Act of 2015),還將「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納入聯邦政府「STEM」的教育範疇,以及聯邦機構的補助範圍,以強化美國在科技創新的國家競爭力。

綜合所言,「攬才難,留才更難」,研究環境和對未來發展的長期展望是關鍵;此外,「求人才,不如自己培訓人才」,而這仍有賴於高等教育從根本做起,並以強化科學教育和人才自給自足做為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