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髮在社交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禿頭或髮量稀疏會令人缺乏自信,並且顯老,據統計台灣20-60歲的族群中,有將近300萬人有落髮問題,其中男女比例各半,因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等因素,讓落髮患者比例逐年攀升,一旦發現落髮症狀,自我初步診斷並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是關鍵。
國內治療落髮權威台北榮總皮膚診斷科陳志強主任表示:「落髮患者的年齡層遍及幼兒到高齡者,近年來女性病患的數量不亞於男性。常見的落髮種類包含雄性禿、圓形禿、休止期落髮及生長期落髮等,男性的雄性禿目前只有2類有明確療效的藥物:局部塗抹Minoxidil及口服Finasteride或Dutasteride。但Finasteride及Dutasteride並沒有核准使用在女性。局部塗抹17α-或17β-estradiol則是已在歐洲許可作為治療女性的雄性禿。目前榮總已與生技業者合作在外用式落髮用藥進行二期臨床實驗,最快半年解盲後,能夠讓更多病患受惠。而休止期落髮在女性中為第二常見的落髮,正常人平均1日的落髮量不會超過100根頭髮,但是休止期落髮患者1日落髮會達300根以上。臨床上表現為突然的大量落髮,這種落髮的型態大多是可逆的,並不像雄性禿般有永久毛變成柔毛的情形。導致落髮的壓力事件的來源有很多,可以是嚴重的疾病、手術、情緒壓力、生產、營養(如快速體重減輕、維生素A攝取過多)、缺鐵性貧血、甲狀腺疾病、毒物(鉈、汞、砷)、藥物等,我認為在診斷方面最重要的是病史的詢問搭配臨床的觀察,尤其是釐清可能的誘發因子及掉髮之間的時間關係。從前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女性落髮病患,她四處就診希望找出她落髮的原因,直到我請她作抽血等進一步分析才知道原來她得了紅斑性狼瘡。落髮的種類相當多樣而造成的原因也不盡相同,因此找出病因再去選擇治療方式才能幫助患者。在科技的發展下AI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在診斷上作為初步的病因判別,為病患量身打造的客製化醫療服務勢必是未來趨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