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升民眾健康方面,該系列講座邀請到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潘懷宗博士從營養學領域傳授「40歲後該怎麼吃」;從代謝機能,則邀請到醫師劉乂鳴談「超越生酮低碳飲食法的破壞性思維」;從基因療法,邀請到台北菁英診所營運長暨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劉博仁醫師談「扭轉遺傳密碼,擺脫家族病史」。他們三人從飲食攝取的角度,告訴民眾,吃對食物與方法,有助於降低疾病發生。此外,現代人慢性病及失智問題嚴重,系列講座也邀請到兩位中醫師吳建勳與楊世敏,他們分別在演講現場傳授中醫穴位按摩逆轉失智及氣功養生的「康壽」法。
潘懷宗不諱言地表示,除了細菌和病毒引發的疾病外,大部分疾病都與飲食中營養素攝取有關。
怎麼吃才能有足夠營養提供每日所需?潘懷宗以國民健康局所發布的「107年版每日飲食指南」,分為六大類食物,包含了八大類營養素。這八大類營養素有提供能量所需的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維持健康所必需的有礦物質、植化素、纖維素以及水。
其次,潘懷宗也鼓勵民眾多吃「植化素」,不同的植化素對人體有不同功能,如清除自由基、增強免疫力、抗過敏、抗發炎及對抗癌症,也能預防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也能改善睡眠、記憶等,現代人應該多從蔬果中獲取植化素,才能有效減緩老化、預防慢性疾病及癌症,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醫師劉博仁則從基因角度分析,透過營養正確攝取,我們是可以「修飾基因」。劉博仁說,我們的基因來自遺傳,也遺傳了某些病症是易好發的,他舉例,體內缺乏ALDH2解酒基因的人,喝酒臉會紅,這種人喝酒罹患食道癌增加50%,若自知有缺乏此基因的人,就應該少攝取酒類。劉博仁指出,營養調節太重要,吃對營養可以抑制癌細胞,保護正常組織,讓癌細胞凋亡。
醫師劉乂鳴從自身親自實驗與經驗,體會出「禁食治百病」。劉乂鳴根據最近醫學上一項發現,飢餓可以治神經疾病,如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醫師劉乂鳴解釋,如果餓夠,腦細胞會再生,因此,他提倡「間歇性禁食」,他分析,當老虎在獵捕獵物時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牠在擬定獵捕計畫非常縝密,為在最飢餓時可以跑最快且一定要獵捕到,這種狀態,換成人類就會換來健康。
醫師吳建勳的母親也曾出現失智,為了逆轉母親失智現象,他善用自己中醫、針灸專業知識,研究出逆轉失智的穴位按摩法及科學中藥補充法。吳建勳並在演講現場傳授各部位按摩方式,只要在家自己做,也能避免失智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