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呼應政府5+2產業創新的亞洲.矽谷政策,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發表台灣首部「自動駕駛中型巴士」以及「自動駕駛商用車」並提供試乘體驗。工研院在研發過程中邀請晶片設計、車用電子、資通訊軟硬體開發到車用設備等領域業者共同投入,成功建構台灣自駕車產業鏈,強化自駕車產業的完整性。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IEK預測,至2030年因自駕車、車聯網與分享時代來臨,將有8,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工研院自駕車已結合三大系統,包括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車聯網系統、AI深度學習系統,進而發展為完全國產化的自駕車系統。此系統可在全天候環境行駛,而且適用亞洲複雜道路環境等特色,在沒有GPS的地下室也可以停車。
資通所所長闕志克表示,台灣在晶片設計、車用電子、資通訊軟硬體開發到車用設備等領域具有完備的產業供應鏈,感知次系統是台灣切入自駕車商機的最佳機會。自駕中巴關鍵技術在於「感知次系統自主技術」,透過雷達、Lidar(光達)、攝影機及衛星精準定位等感測器偵測環境及回傳,經由車載通訊設備延伸自駕車對號誌燈的感知能力,並通過深度學習「S3環周環境感知次系統(Surrounding Sensing Subsystem)」做出即時感知與事件推理等能力來駕駛。
透過經濟部科專計劃支持,自駕中巴與車電廠車王電子、電動巴士廠華德動能、X-by-Wire新創公司iAuto及台大等共同合作,發展國內首部自動駕駛中型巴士,預計今年底配合台中花博將有實際應用。
工研院機械所所長胡竹生指出,工研院自駕商用車採用軟體區塊模組化設計,可依場域及功能的需求進行技術快速組合,軟體具有高度靈活性,可快速將技術移植到現行多車款上。未來還將開發地下室自動駕駛與停車、物流車隊巷弄精準自駕、後端車隊監控管理系統等自駕產業所必備的重要核心技術。因為軟體具有高度靈活性,自駕商用車已洽談將在第四季實現在國內外現行多車款上,也將引領國內自駕車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