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305邱莉玲/台北報導

施俊兆 收藏華人第一代藝術家之最

台灣汽車修復工具外銷王

image
施俊兆收藏檔案

以常玉為首的華人第一代藝術家,近年在拍場成交價屢創新高,相關藝術品收藏最齊全的知名收藏家、協承貿易公司董事長施俊兆,也受矚目。

 施俊兆30歲創業,靠著外銷五金手工具累積財富,同時以逾20年時間全面有系統地收藏常玉、丁衍庸等藝術家作品,其中常玉作品約有數十件,遠超過美術館。3月,他與常玉研究專家衣淑凡、音樂人姚謙共同策劃一個「細看常玉」展,讓大眾有機會一窺他的藏品。

常玉收藏量超過美術館

「別人曬書、我曬畫。」施俊兆表示,他喜歡與人分享收藏,這是他繼之前參與清翫雅集廿周年慶收藏展之後,第二次做策展人。基於對藝術品的喜愛,他希望多介紹第一代華人藝術家讓外界認識,他們因為戰亂關係、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大都在1920年出國到巴黎、日本留學,大陸人不熟悉,台灣人不清楚,漸漸被埋沒或忽略,這也是促使他開始蒐藏華人第一代藝術家的因緣。

 年近60歲的施俊兆,收藏資歷逾20年。施俊兆說,剛開始收藏時,台灣老畫家作品已經很貴且很難找到喜歡的,相對來看華人第一代藝術家作品價錢不高,當時收藏油畫風氣不盛,於是便決定從華人藝術家著手,包括生於1910年之前的常玉、潘玉良、陳澄波、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朱沅芷等,還有接續的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席德進等,起初收藏的想法,不只是收藏1、2張,而是想要收藏他們ㄧ生的作品,因為每個藝術家創作會分成數個階段,由此可大略了解藝術家的藝術演進。

 後來他發現很難,一開始一個藝術家收10張,以油畫為主,隨藝術家跨多媒材創作,他也開始收藏丁衍庸的水墨、常玉版畫等,即使在華人最具影響力的收藏團體清翫雅集中,他的華人第一代藝術家收藏也是最豐富。

集郵要集滿 藝術品也是

 施俊兆走上藝術收藏之路,跟他從小喜歡集郵有關,集郵主要是受到他的父親影響,集郵往往是一套4張都要集滿,而且會跟朋友交換,後來他收藏藝術品也養成習慣,收藏了林風眠的作品,就覺得同一時期的藝術家徐悲鴻等作品也應該收藏,2000年初期購藏價格還不是很貴,讓他可以盡情享受收藏樂趣,但現在價格不可同日而語,也讓他直呼,能夠進入藝術收藏是一種福報,第一代華人藝術家作品留下來的作品很少,在市場上賣過2、3輪後,都已經沉澱下來,現在就算有再多錢也收不到。

 施俊兆表示,他收藏起初是從木雕開始,跟他從事國際貿易有關,我來自台中,離苗栗三義近,有國外朋友來台灣談生意,他就會帶他們去三義木雕街逛,因此開始收藏雕塑。

 他尤其喜歡楊英風的雕塑,他是華人第一個讓雕塑產生質變者,從傳統佛像、浮雕到不鏽鋼系列,也從寫實到抽象畫,努力在各方面突破。

 就像他創業,在中部手工具大本營,以五金手工具外銷為主力,雖是做國際貿易,但看多了、了解消費者需求,也自己發明、擁有許多專利,1年賺進數百萬元,再用專利擴展其他業務,包括套頭、螺絲批頭等是銷售大宗,目前主力是銷售汽車修復用工具,如拆解機油濾心器板手,1年賣幾百萬個,堪稱國內汽車修復工具外銷王。

 接著他開始收藏油畫,第一張油畫收藏是留法學寫實畫作的黃銘昌1996年的「稻田」系列,施俊兆說,對台灣人而言,總有一種無法跟稻田分割的情感,很多人創業的第一桶金是家裡或父母賣掉一塊田作為基礎來發展。

藝術生活化 養了畫中的狗

 主張藝術生活化的施俊兆,會將藝術收藏掛在家中,也因收藏陳澄波的畫作「嘉義公園」,養了和畫中相似的黑色土狗。但由於收藏多達約2,000件,施俊兆在台中自有2、3個倉庫,採24小時空調恆溫恆濕,至少有3道防盜,多擺放早期藏品、畫作,也在台北租倉庫,主要放當代藝術、大件裝置作品等。

 施俊兆之於藝術收藏,已經從喜歡進入研究的層次,他透露,未來可能朝成立基金會、研究機構方向發展,希望可以持續推廣藝術。他最為人知的常玉收藏,從1990年代至今已收藏數十件,至少投資數千萬元,幾乎只進不出,未來也想出版畫冊讓更多人可以欣賞,問他為什麼最喜歡常玉?「氣質!」他表示,常玉喜歡畫女性,常玉歌頌性感女性是一絕。

 施俊兆表示,他的藝術收藏有2種,一種是理性收藏,就像全面有系統地收藏華人第一代藝術家;一種是感性收藏,讓他感動,看到弘一法師的對聯,讓他全身起雞皮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