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114譚淑珍

1987...重要的一年

image
◎圖文/譚淑珍

1987年,在韓國民主運動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年,那一年,也是台灣解嚴的一年。最近,韓國有部《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的電影,就是以當年的民主運動為主題。

 用戲劇反思,似乎是韓國另類訴求「轉型正義」的反思模式。

 從《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到《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兩部電影都是以韓國前總統全斗煥主政時期發生的民主運動為主題,也都是真人真事改編。

 兩部電影,現任韓國總統文在寅都親自到電影院觀看,也都接見事件當事人或家屬,以及導演與演員等相關人士。

 《我》片的故事背景是1980年光州事件,《1987》片的故事背景則是1987年6月民主運動,兩次都以流血抗爭收場。不同的是,光州事件最終被全斗煥血腥鎮壓,並在1981年通過新憲法,獲得7年的單一任期。

 2017年5月18日在光州事件37周年時,當選韓國總統不過1周的文在寅,在光州宣誓要清查光州事件的真相,還要將光州事件入憲,當然,這件事情在韓國政黨持續引發不同的爭論。

 而1987年6月民主運動,則在上百萬人走上街頭抗爭下,最後,當時的執政黨民主正義黨總統候選人盧泰愚在6月29日發表了「629」民主宣言、支持韓國的民主化,並在10月以公投的方式通過韓國新憲法、回復總統直選,12月盧泰愚當選為新憲法通過後的第一位民選總統,結束了全斗煥的獨裁政權,也扭轉了韓國的政治發展。

 當年6月民主運動的導火線是首爾大學的學生朴鍾哲,在警方訊問過程中被刑求致死,事發後,全斗煥政府的國安系統全力掩蓋真相,反而在檢察官、媒體與相關人士鍥而不捨追查下,兩方攻防對戰,最終讓真相公諸於世,也引發民運,更改變了韓國的未來...。

 一個大學生之死改變了一切,就是《1987》片的故事主軸。

 《1987》片,是文在寅上台後,第二部以民主運動為主題的電影,巧合的是,「反思」的歷史對象都是全斗煥政權,更巧的是過去的真人真事,與現實中的真人真事也有所連結。

 電影中被刑求致死的朴鍾哲,是片中飾演極力掩蓋事實的警察局長金倫奭的高中學長。金倫奭與朴鍾哲都就讀釜山惠光高中,金倫奭高一時,朴鍾哲是高三生;金倫奭也以這部片入圍了第12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演員」項目。

 在片中是金倫奭上司的治安本部長禹賢,在1987年是延世大學學生會的一員,當年為了力抗政府曾多次走上街頭...。

 其中有個橋段,對熟知文在寅與第一夫人金正淑故事的人來講,頗有「轉貼」的FU。

 文在寅在讀大學時,是街頭抗爭的常客,有次被催淚彈擊昏後,被學妹金正淑路過發現後得救;電影中也有類似的劇情,差別在電影裡是「英雄救美」,最後救美的「英雄」真成了英雄,被催淚彈擊中頭部、不治身亡...。

 從一個大學生之死,作為引子的《1987》這部片,也透過劇中人物不斷提出:「這樣能改變世界嗎?這樣又能改變什麼?」的問題中表達一個核心價值,一個人,是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只要同心協力,就有可能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