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證券監督組織IOSCO最新指出,公司債券市場是全球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資金來源,然而市場組成、發行結構近10年來有很大的不同,包括監管法令、新成員及新產品,新技術,還有次級市場的流動性問題,是否符合市場價位,目前沒有完善的透明度資訊,法人投資機構的投資判斷也各自為本,呼籲全球市場提出建言,一起投入公司債券交易制度的改善。
IOSCO目前成員有34個經濟體的金融證券監理機構,對於全球資本市場的監管標準有重大發言權, IOSCO已針對次級企業債券市場監管報告和公開透明度提出多項建議,核心重點在於監管當局應更用心於提高公司債券市場的「交易前」透明度。今年3月該組織更進一步就次級債券市場的流動性進行調查,作法上包括搜集交易數據、進行區域間各市場的比較,去化資訊不對稱造成投資人損失的潛在風險。
台灣國際板債市雖然相當火紅,次級市場卻向來安靜,金管會主管說,國際板債券買家主要是壽險業、少數銀行業,一旦能買到好的部位,就不可能輕言放手,加上去年國際發行機構多次上演的「提前買回」,讓壽險買家向金管會求援,今年來已見修正,但要讓次級市場能夠活躍,還需要「培養部位」。
「交易前」的資訊透明度方面,IOSCO認為,應增加公開債券交易訂價資訊的過程,才能讓市場參與者能夠做出更明智的投資選擇,更完善地評估投資執行,尤其資本市場經常由「老手」來決定價格,反而阻隔了新手的參與意願、加高投資門檻,現在都可藉由大數據資料庫的分析加以解決。
IOSCO的構想,在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CriAT商業模式中,由全球主要上市公司作為初步落實。該公司運用一系列多角度的信用風險衡量指標,針對全球上市公司進行債務違約計算,並能作出前瞻性預測,由於模型中還含蓋不同地區的企業信用市場和經濟條件,法人投資者可引用為透明訂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