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祭出「新雙反」下,台系太陽能電池廠這兩年陸續前往東南亞地區設廠,在避開高額稅率並享有較高報價優勢下,確實讓台廠在上半年繳出不錯的獲利成績單。不過,陸廠在海外布局也加快腳步,以龍頭大廠晶澳(JA)來說,在完成馬來西亞廠後,又在越南大舉建置太陽能矽晶圓和電池廠,長期來看恐壓縮台商優勢。
晶澳在馬來西亞已經設置1GW的太陽能電池廠,近期則在越南同時啟動矽晶圓和電池廠的建置,兩者的產能都高達1.5GW。
根據外電報導,晶澳的新矽晶圓廠總投資額2.8億美元,電池廠總投資更達10億美元,預估3年內完成。
對陸廠來說,赴東南亞投資當然可規避美國雙反規定,但更大的企圖心,則是配合官方的「一帶一路」政策,布局當地的太陽能內需市場。至於現階段仍處於單兵作戰、策略偏向代工生產,這對並未投入太多資源和心力爭取當地市場的台廠來說,是長期的警訊。
此外,從產能來看,台系電池廠包括昱晶、昇陽科、新日光、太極都已在東南亞設廠,但全部的產能加總還比不上單一家晶澳,這也讓台廠必須思考,提前在東南亞設廠的先機逐漸喪失後,未來的競爭優勢為何?
不過,包括昱晶總經理潘文輝在內的台廠主管都認為,太陽能是中國大陸官方政策,各地方政府對於陸廠都會給予有形和無形的奧援,價格競爭力當然比台廠高出一截;但陸廠前往東南亞設廠,就不可能再保有這些優勢,大家的起跑點都一樣,而台廠一向擅長工廠管理,在競爭力上未必會落居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