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大陸經濟持續轉型並面臨陣痛期,國銀為了自保,紛紛調降對大陸地區的曝險,以彰化銀行為例,大陸授信已從800多億元降至600多億元;華南銀行大陸授信同樣也已降至600多億元。行庫主管指出,希望能藉由降低曝險,避免後續放款出問題,導致對銀行獲利傷害。
國銀主管分析,大陸的利差水準依舊高於台灣很多,且還是有許多優質的客戶,國銀不可能不對大陸授信,但在放款對象上要更精挑細選,會更加小心翼翼。
公股金控研究部分析,含兩家工業銀行家在內,39家國銀於2016年第1季底,對大陸曝險總額度占上年度決算後淨值的倍數,最高是永豐銀行的0.75倍,其次是中信銀行與兆豐商銀的0.71倍,倍數在0.7倍以上只有4家。
這結果相較2015年底9家,已減少5家,較去年同期的0.8倍以上6家與0.70倍以上12家,更是大幅減少,顯示大陸經濟軟著陸,讓國銀秉持風險管理,降低對大陸台商及在第三地陸商曝險金額,提升因應大陸呆帳風險升高風險管理能量。
第一銀行主管指出,對於大陸的放款,未來將比較審慎,當中,鋼鐵業、不動產業、金屬製造業,會注意及觀察。
華南銀行對於受到高度關注的大陸,自2014年起,即預先規劃未來三年內部的大陸曝險管理水位,除每日監控其暴險變化情形,對有風險疑慮的產業,如租賃業、高風險產業亦規劃控管水位。
不僅大陸,華銀近年因應海外業務成長,在既有的集中度限額管理機制下,就風險較有疑慮的產業,如石油及煤製品業、營造業、不動產與其他金融業,訂有該產業海外曝險佔全體海外總曝險及單一分行該產業曝險佔分行總曝險的控管機制,讓銀行在曝險增加的同時,仍維持妥適的風險控管機制。
土地銀行指出,對於大陸及海外的授信,採行四大管控措施,一是加強授信戶上下游產業及銀行同業照會機制,評估其財務報表真實性;二是依據授信戶營收及產銷周期,核予適當營運周轉金,並加強授信戶資金用途的瞭解及控管;三是加強對授信戶的瞭解,建立授信後定期查訪機制;第四則是加強貸後覆審作業,建立完善預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