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金融科技化,以「金融」為體,「科技」為用,就是使用科技力量,實際應用到金融領域。
「誠信」及「安全」是金融業運作核心特質,金融業的創新與轉型,就像一頭不敢舞動的大象,如果金融業的金融商品與服務,採用科技業的方式來經營,會迸出怎樣的火花呢?
金融業應開闢實驗室場域
金融業應該效法科技業開闢一個「實驗室場域」,讓一些新型的服務想法可以在這個場域中實驗,測試問題,並且想辦法解決問題。但台灣金融業受限於法規的要求,無法大展手腳。反觀中國大陸,政府沒說不可做,統統都可以做,行業雛型成形後再由主管機關制定法規、公協會制定自律條約、公司治理及第三方評鑑,嚴懲不肖業者,造就互聯網金融百家齊鳴。
金融業裡各項的活動,都是數據的交易,在大數據中所強調的「量,Volume」、「速,Velocity」、「變,Variety」,以及「安全,Security」,不論是哪一個V和S,都是在金融領域中十分強調與重視的要素。
以證券公司為例,雲端數據中心有客戶的歷史交易資料及現有庫存部位資料,經去識別化後將數據資料清洗與彙整,形成交易行為模式分析,再與KYC資料整合,又可形成投資屬性交易行為分析,協助業務單位判斷客戶真實投資屬型及交易週轉率,再輔以不同的交易策略組合建議,或由客戶自設交易策略參數及即時警示條件,利用雲端運算大數據的結果,輕易進行電子下單交易及即時風險控管。
數據時代證券業4大挑戰
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將會遭遇許多的挑戰,特別是在大數據及雲端運算領域,以證券業為例,可見4大挑戰如下,有賴產官學研界共同努力找出解決方法。
挑戰1:數據不夠大
國內證券市場數位3.0的快速與深耕發展,應考慮建置共用性證券大數據,降低證券市場參與者基礎建設建置及維運成本,未來更需要擴大為香港及中國大陸證券市場大數據庫,因為兩岸三地產業供應鏈競合關係、政府政策、個經╱總經、新聞等牽動個股股價波動,證券買賣獲利需要更多國際加值分析資訊,市場做大,所有市場參與者才有機會共贏獲利。
挑戰2:人才不夠精
證券雲端大數據的開發,需要4類人才:數據工程師、知識工程師、數據分析師以及數據科學家,現在許多產學培育中心都在積極的培育大數據人才,短期間內的人才荒應該還會持續一陣子。
挑戰3:觀念不夠清
網際網路的使用者,才是大數據的主角。雲端大數據的分析,是以「使用者」為主的分析,分析使用者的行為型態、分析使用者的類別,才有可能辨認正確的使用者。若不基於使用者所進行的各種統計、資料探勘,充其量只能說是一種堆疊出來的統計數字。
挑戰4:應用不夠準
綜觀目前國內的應用,都還是在統計不同使用者的過去行為。大數據不能只是用來作為過去資料的統計,必須作為形成未來決策的預測基礎。
從大數據,進化到大情報、大知識、大智慧,這才是科技金融的王道。從金融機構角度,有價值的商品,透過金融機構仲介,產生資訊流、帳務流與金流,生態圈的形成,將會是Business Model成功的關鍵。
金融產業參與者所做的核心事業:Input是Data,Output是Service,從新的Open Data、Public Data以及IoT取得好的數據原料,運用雲端大數據進行數據工程的加值,透過生態圈發散到終端使用者產生效用與利潤,這就是金融產業參與者在下一階段的願景:改變事業模式加速轉型、創造新服務、新市場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