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50607崔慈悌

海科館長吳俊仁 讓海洋科普教育發光

image
海科館長吳俊仁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由海洋科技博物館舉辦的海洋市集、水下攝影等將是系列活動的重頭戲,館長吳俊仁說,台灣擁有豐沛的海洋資源,海科館宛如琢磨中的鑽石,將透過科普教育,讓海洋科技在四面環海的台灣發光。

 不同於一般的水族展示館,位於基隆的海科館更負有社會教育任務,原本是海洋大學副校長的吳俊仁,自我推薦,在2013年接下海科館籌備處館長這個燙手山芋,當時距離教育部要求開館日子只剩10個月,時間非常緊迫。

 由於籌備處早在1997年底,政府推動十二項建設時成立,距離他接任時已有16年,再不完成,民眾將質疑政府執行力,即使壓力龐大,但一心想推展海洋科普教育的吳俊仁毅然扛下重擔,幾經波折,終於如期在去年開館。

 海科館目前有九大展廳,都與海洋科學科技相關,為了推廣,吳俊仁主動出擊,著手進行海科教育與教材編寫,並培養一批海洋種子教師與學生互動,「這些教師比我們更親近學生,推動海洋教育扎根也會更容易」。

 雖然教育為百年大計需要要一步一步來,不過吳俊仁認為,在執行上卻要講求效率,為了讓學生和民眾更輕鬆學習海洋科學,他和海科館同仁常常絞盡腦汁設計活動。

 吳俊仁說,很多人以為我們平日生活氧氣大多要靠森林,其實70%以上都是靠海洋,85%以上熱氣也是靠海洋,生活日常品90%以上更要藉由海洋運輸,海對大家的生活起居相當重要。

 即使如此,一般人對海洋卻不熟悉,吳俊仁舉例,像在水下訊息的傳遞,就不能仰賴光線和空氣,而要靠聲波。了解海洋的物理、化學、地質,才會知道為何海洋這麼珍貴,了解養殖、船舶,港灣技術,也會更清楚如何將這些科技應用在生活中。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此次系列活動設計了珊瑚放養,他說,這是當初整建基隆嶼將海下珊瑚移到海科館復育,長大後要回歸海洋。另外也舉辦水下攝影,「陸上和海上的攝影已經不稀奇了,水下攝影才夯」,可以讓民眾見識海洋之美。

 至於魷魚、透抽等「頭足類展覽」,可以讓民眾了解,為何會有殺人巨魷?「那是因為人類捕了太多魚,魷魚找不到東西吃就來找我們,是巨魷的反撲」。

 他說,海科館也在興建水族館,由知名的英國建築師Norman Robert Foster負責,預計完工後將是全台第二大,雖然一切篳路藍縷,不過吳俊仁說,「這是我人生很大的挑戰,但很有其意義和價值」,為了社會教育,他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