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到新竹縣關西小鎮,記得到小鎮街上感受一股新興的藝術文創風,一群熱血的鄉親運用老建物賦予新的生機,濃郁古樸的氛圍,常讓外地客流連,驚嘆「藝術小鎮」的種籽,已悄然地萌芽。
凝聚社區意識,打造藝術街區
許多人對關西的印象大抵是長壽鄉、仙草的故鄉、或是高爾夫球場、六福村遊樂園、紅茶很有名等,這些固然都是小鎮的美譽和資產,但是還有更多的文化和生活的意涵,更值得去探索開發,基於這樣的理念,透過文創設計師、地方人士和公部門的努力,去年推動的藝術文創街區工程,已經展現初步的成果。
首波改造工程以「石店子」為中心,所謂的「石店子」就是指關西分駐所至中正路盡頭牛欄河畔之間的路段。這個區塊早期有數家打石店,而且還有打鐵店、米店、雜貨店、藥店等,由於位處交通要道、曾有「關西銀座」美譽,隨著時空變遷,繁華不再,但是許多老厝和建物,卻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
為了找回昔日的風華,里民們將老舊的街區翻了兩番,除了環境大掃除,還找了善於繪畫電影布景的廖深貴和藝術工作者蘇慶峰,在長40米高3米的牆壁上畫出早期關西的街景和生活百態,栩栩如生的景物,遊客一走進「石店子」, 目光不得不在此停駐。
或許難以想像在摯樸的小鎮,民眾卻如此熱情地站在行銷的第一線,這種轉變的動力其實是來自於社區意識的凝聚,因為大家都想替家鄉做點事,讓沉寂的小鎮綻出新的花朵。
推動這次藝術文創街區主角之一的盧文鈞在中正路上經營「石店子69有機書店」,去年他負責關西文創街區的計畫案,花了不少時間進行深入的走訪,工作越投入,對小鎮的鍾愛就多一分,當計畫完案後,他決定在關西留駐,期許用10年打造一個「關西藝術小鎮」的美夢。
他選擇了一個百年的老房子開書店,但是書店不賣書,而是交換二手書。才短短幾個月,文創的風潮和閱讀的風氣,已經漫開。無論是大人或小孩,喜歡坐在老房子內聽著黑膠唱片老歌,栽進閱讀的世界。或是坐在圓凳上看影片,也可以爬上小閣樓,浸淫在獨處的空間。這種寧靜拙樸的氛圍,滿滿的思古幽情,讓人不迷戀都很難呢!
「我想營造的是一種藝術的氛圍,提供一個激盪文創思惟的舞台」盧文鈞說,已經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投入藝術小鎮的文創工程,他的書店只是一個起點,可以作為社區的交流中心,吸引更多人參與。沒想到開幕才4個月,已經有5家不同的文創店,現在還有許多人正在洽詢承租老屋,為小鎮注入更多的文創風采。
善用文化資產,老厝注入生機
鏡頭轉到南山里的豫章堂羅屋書院,它是一堂四橫的百年歷史建物,有內外埕,正身屋頂正脊以剪黏雕刻裝飾,脊端使用燕尾,水車堵及墀頭有人物山水圖。橫屋為圓形馬背,山牆有繪飾及鳥踏。光是這些建築美感就是很棒的文化資產,尤其是匠藝和建築格局,值得細細欣賞。以往它是羅氏子孫居住、聯誼的場所,除了幽靜還是幽靜,現在透過文創的思維,老厝也將注入新的生機。
書屋主人羅仕龍原本在台北有一份安定的工作,但是面對老厝的未來,他一直思索著:「總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如果不能活化,老厝還能長遠地保存下去嗎?」幾經思考,他毅然辭職,返鄉投入文創改造。
配合「打造關西藝術文創街區」的願景,羅仕龍和宗親們反覆討論,他們思索書院如何轉型,雖然意見紛歧,最後還是決定將書院的三個房間先作為民宿,結合古厝導覽,營造適合親子或是背包客的休憩空間。
書屋前有一個大庭埕,站在埕前放眼望去是一片片的綠疇和翠綠青山。羅仕龍的小女兒打著赤膊,騎著兒童學步車在埕內追逐,他笑著說:「都市中的孩子要去哪裡找這樣的樂趣,光是這樣的景觀和場域,就非常值得做文創,更何況好的資源,應該讓更多人來分享。」
同樣位在石店子老街的「萍手作」是一間充滿個人文創風格的店家,負責人劉秋萍製作的襪子娃娃,在每月一次的市集會場相當搶手。她還指導民眾如何運用「蝶谷巴特技法」在空的牛奶罐等容器上構圖作畫,成為獨一無二又實用的家飾品。
「我是關西人,雖然嫁到外地,但這次有機會一起改造家鄉,當然要回來,我真的很想替家鄉做點事」劉秋萍說,未來要走的方向就是襪子娃娃和布飾創作,她更樂於透過分享和教學,將打造家園的種籽撒下。
住在街上的王兆華也被藝術文創街區計畫所吸引,他喜歡動手作,從手作過程中學習思考,開發腦力。在一月分的市集中,他騎著鐵馬,載著自種的咖啡和鳳梨酥在老街測水溫,遊客反應相當好,產品一下就賣光。他興奮地說:「要努力在老街找個店賣手作咖啡,讓繁忙的現代人學習放慢腳步。」
手作就地取材,巧思夢想成真
除石店子老街的文創值得看,周邊的景點也一併納入藝術文創的範疇。例如已計畫搬遷的關西分駐所,屬於洋式平房水泥鋼骨文化瓦建築,建於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年),正立面入口上方是古典的三角形山牆,以多線腳裝飾,方形門柱上有西洋幾何圖案的柱飾,是當時相當流行的「興亞樣式」建築。
分駐所旁的所長宿舍是依照傳統日本民宅及庭園所建的「居民樣式」,造型典雅,員警宿舍也保存完整,完整的區塊是新竹縣內唯一保留完整的警察聚落,不僅是地方的特色,也是縣定古蹟。電視劇「波麗士大人」還曾來此取景。
漫遊關西小鎮,無論是走在斑駁的石板路上,或是穿越狹小的紅磚巷,處處可見驚奇。例如居民信仰中心的太和宮前方的紅磚巷被封為「文人巷」,因為在日治時期文人雅士在寺廟吟詩高唱後,穿越小巷回家,文人的身影並沒有隨時空消褪,走入其中,自然就能感受。
還有一條「木匠街」也有文創的況味。日治時期大同路、博愛街一帶有許多木工師傅,尤其是木製的梳妝檯、衣櫃,相當有名,目前許多家庭仍保有家傳的木飾品和工作器具。有感於傳統技藝沒落, 東興社區發展協會成立了「東興木工坊」,開放遊客體驗刨木、DIY木粉畫,成為另一種在地的文創。
關西有豐厚的人文資產,尤其是古建築的美感,在高樓林立的都市叢林中,更顯得珍貴。東安古橋、牛欄河畔、關西天主堂、家族祠堂,都是值得停駐的地點。一群熱血的年輕人和居民,正攜手打造蛻變中的小鎮,透過資源整合,營造特色的文創新聚落。
盧文鈞說,老街的店家商品都是手作的,就地取材,融入文創巧思和實用性,就是一種特有的風格。書店只是一個「點」,也是一個平台,慢慢的老街的店家成型後就成為「線」,另外再結合其它的特色景點,透過導覽、市集、劇團、音樂會等方式呈現,形成全面性的文創風潮。關西鎮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只要「有心」、「用心」,或許不必10年,「關西藝術小鎮」的美夢就能成真。
(本文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