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50208

兩岸經合會應為中小企業做些什麼

 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經合會)日前在台北舉行例會,決定增設「中小企業合作工作小組」。這項新建構,目的在使兩岸和平紅利普遍惠及廣大中小企業。但是,兩岸中小企業問題很複雜,糾葛也很多,經合會究竟應為中小企業做些什麼,才能掌握到問題的要害,頗值得探究。

 嚴格說來,兩岸經合會此次之決定增設中小企業小組,時機上已有些晚了,因為早在2010年6月簽署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文本中,已有條文明言「推動雙方中小企業合作,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如今,4年半過去了,兩岸中小企業問題變得比以往更為難纏。

 譬如,雙方中小企業的競爭程度已然升高許多,因陸方中小企業實力逐年提升,目前似佔到了生產鏈的優勢地位,而使台方中小企業感受到更多的「被排擠」壓力。所以,當前經合會要推動兩岸中小企業合作,明顯是比幾年前更不容易。

 另外,兩岸經合會中小企業小組之於此時成立,無可諱言是和去年末台灣9合1選舉的結果有關,即國民黨選舉慘敗,使兩岸政策領域主事官員們深刻感受到,今後兩岸經濟合作,應讓基層民眾和中小企業獲得更多實益,以免兩岸經貿政策受到台灣選民太多的質疑。這種看法,選後頻繁地出現在媒體上,連陸方相關官員也都這樣說。由此看來,該兩岸中小企業小組的設立,是受到選舉結果的「刺激」,且其未來似乎也負有一項「政治任務」,就是要擦亮馬政府的兩岸政績招牌,以免它淪為下次選舉的炮灰。

 惟無論如何,經合會中小企業小組的工作,不能只是配合選舉操作,給業者一些短期的好處,而是應該去查找真正問題,予以對症下藥,痛下針砭,使兩岸中小企業能有長期合作發展的空間。

 所謂真正的問題,主要是兩岸中小企業相互競爭激烈。如前所述,大陸中小企業經營能力提升了,已給台灣中小企業帶來很大的競爭壓力;特別是在大陸本土生產鏈上,台資中小型工廠原先擁有,為中心大廠配套、代工的訂單,正逐漸被陸資同型工廠所奪,而轉單的中心大廠,本來只有陸資和外資,近年連台資大廠,也有了「拋棄」台資中小企業老夥伴,轉而找陸資中小企業配套代工的舉動。這是台資中小企業最大的危機。

 面對這個重要問題,究竟怎麼辦?兩岸經合會總不能通過兩岸官方協商,去嚴格要求陸資中小企業把訂單「吐」出來,還給台資中小企業。經合會能做也該做的,應是深入調查兩岸中小企業互相競爭的態勢,並從中發掘「不正當競爭」事例,予以大力整頓及導正。像台資中小企業被陸資競爭者侵害智慧財產權、惡意挖角、惡性搶單等情況,經合會應該一一找出,運用官方力量加以治理,並從中型塑出一套合理的競爭規則,讓兩岸中小企業得以良性互動。

 在這個基礎上,兩岸經合會可以為兩岸中小企業,進一步創造「合作新亮點」;其具體做法,譬如由兩岸專業研究機構,對等端出各自研發成功的新產品或新商業模式,並通過雙方政府的協助,先分別轉化為明確的投資項目,再引導兩岸中小企業一起認股投資及經營,背後並給予金融支持和財稅優惠。這樣的項目,足以彰顯兩岸中小企業「在新的起點上」,開展新世代的合作模式,不必再糾纏於老訂單的爭奪。在這種情況下,兩岸經貿的氛圍也將煥然一新。

 追根究底地說,兩岸中小企業合作,重點應是「幫助台資中小企業充分掌握大陸商機」,因為大陸市場規模遠遠大於台灣,台方業者必須在大陸立足發展,兩岸經貿才能做大做強。而陸方業者,在大陸市場已有主場優勢,又不一定需要台灣市場。

 所以,兩岸經合會中小企業小組未來的行事運作,不妨以台資中小企業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尤其當前大陸中小企業台商,正在努力轉型升級、跨足服務業領域,其相關作為,應該受到兩岸經合會的高度關心和支持。大陸台商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後者能穩健經營,整體大陸台商才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