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企業版圖橫跨兩岸的台商,如何整合組織資源,以最適化營運模式發揮最佳化效益,是經營者的重要課題,尤以中國稅務機關在今年公布相當多的改革方案與法規,可能將牽動台商的經營布局。有鑑於此,為協助台商掌握中國稅務改革最新的發展趨勢,KPMG台灣於日前舉辦「2014中國大陸稅務最新趨勢」研討會,邀請KPMG畢馬威稅務合夥人李瑾會計師說明中國大陸增值稅改革之進展、外匯政策更新等關鍵議題。此外,KPMG亞太區台灣業務發展中心陳宗哲合夥會計師,及KPMG台灣稅務投資部劉中惠協理就台商最新的投資議題及投資架構進行解析。
KPMG台灣所副執行長游萬淵提及,為了提供客戶最專業、即時的服務,KPMG於2013年即成立Taiwan Desk,派駐五位合夥會計師在地服務台商,由台灣會計師親身體驗中國大陸當地法規環境與當地實務,更能為客戶提供量身打造的服務,以協助台商發展更具宏觀與戰略性的規畫。
增值稅 將取代營業稅
李瑾於說明2014年中國大陸的重要稅務法令與趨勢時提及,營業稅改增值稅(簡稱營改增)是十二五規畫的一環,從2012年部分行業於上海試點開始,目前尚未採行增值稅的產業,僅包括房地產和建設業、生活服務業、金融服務及保險業,預計分別於2015年底前開始改徵,預計最慢於2016年時營業稅將成為歷史,並且目前增值稅的規定仍屬條例,預計在營業稅全面落日後,將立法使增值稅法制化。
營改增的基本精神為不增加企業的稅負,故中國大陸營改增的過程,是採逐項產業推行,但這樣一來產生了多種稅率,例如一般銷售貨物稅率為17%;交通運輸、郵政及電信業務為11%;研發技術服務、文化創意、影視廣播等以無形專業技術為主者,因多無進項發票可扣抵,因此稅率較低為6%;小規模納稅人稅率為3%。以貨運代理業為例,其稅率為6%,其上游為運輸業,稅率為11%,因此取得11%的進項發票扣抵6%的銷項發票,其結果往往不需繳稅,造成稅收窪地的效果,相對的其他產業可能須負擔較高的增值稅負而有稅收高峰的效果,使得稅負並非十分公平。
據統計,營改增試行至今,占總數70%至90%的企業稅負雖得到減少,但與營業稅相較,增值稅的稅制與申報更為複雜,發票的開具、取得及扣抵更為嚴格,同時增值稅亦是中國國稅局重點監管稅目,會被上下游企業的稽查波及。逃漏稅嚴重者,甚至須負刑事責任。增值稅對企業內部會計項目影響的範圍很廣,但可透過改善稅務管理的改善與優化,避免不必要的稅負。另一方面,營業稅原屬地方稅權,由地方稅務局管轄,在改為增值稅後,稅權提升至中央層級,由國家稅務總局管轄。地方稅局缺少了營業稅這塊收入後,是否會從其他地方稅種找稅課徵,或是對納稅義務人嚴加徵管,值得觀察。
申報表 資訊揭露量增
今年中國大陸稅務另一項重大改革,為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更新。原納稅申報表含各種明細表共有16張表格,現已擴充至41張表格,雖然增加了25張表格,但根據試填的情況統計,納稅人平均填報的表格為12張,與現行平均16張相較略為下降,但所填具的資訊量卻大幅提高。舊表格多是在表外計算稅額後,再將稅額填入表中;新表格則須在表上進行彙算,揭露稅額的主要計算過程,因此大幅增加了申報表格的資訊內涵,各表間的勾稽與連結更為緊密,因此稅局可從中進行判讀,將可能成為查稅選案的來源。
外匯政策 擬放寬限制
在外匯政策方面,中國大陸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資本過去限制較嚴,必須於實際支付予收款人時方能結匯,且不可用於境內投資。今年放寬企業結匯為「意願結匯」,可依企業意願擇時結匯,並可用於境內投資,目前於16個試點區域試行。放寬外匯限制,將使私募股權投資的資金運用較為便利,也能更加管控外匯風險。不過,外匯資本結匯雖可用於境內投資,但仍有使用上的限制,不得用於炒房、炒股及放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