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41205楊雅惠■台大財金系兼任教授

首演不是定局

image
 ●圖為著名歌劇《卡門》中演出的一個橋段。 圖/美聯社

成功的音樂戲劇作品,首演未必是成功的。著名歌劇《卡門》自1872年誕生至今一百多年來,可謂是世界上演出率最高和最受觀眾歡迎、最流行的歌劇。其中幾首膾炙人口的名曲耳熟能詳,「卡門序曲:鬥牛士之歌」氣勢雄壯熱烈,常作為交響音樂會的開場曲目;女主角「愛情就像自由的鳥」以風情萬種牽動人心。但是,此劇在法國的首演,卻是慘遭滑鐵廬,現場觀眾紛紛中途離席,評論者更把此劇慘評得低下醜惡,炮火頗為猛烈。

 首演的失敗,讓作曲者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陷入絕望、悲傷,積鬱成疾,短短三個月病情告急,未及37歲便抱撼辭世。後來此劇重演之日,卻是大大成功,贏得多方嘆賞。如果比才再多撐些時日,那麼他不但得以目睹自己創作心血的碩大成果,也可能接續推出更多佳作以饗世人。

 首演失敗的好作品比比皆是。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9~1893)的芭蕾舞劇《天鵝湖》,在莫斯科大劇院留下不佳的首演紀錄。普契尼(Puccini,1858~1924)的名歌劇《蝴蝶夫人》乃是悲劇故事,惜在首演時黯然以退。威爾第(Verdi, 1813~1901)以大仲馬文學作品作為腳本而推出歌劇《茶花女》,在義大利威尼斯首演之夜,觀眾譏嘲大聲叫罵,演出不得不中斷。

 這些偉大作品的首演失敗後,作曲家的反應各有不同,幸好未完全採取比才的生命熄燈模式。普契尼接受《蝴蝶夫人》有缺失的批判,將不完美的作品繼續改進、修飾、刪改,於1904年義大利再次公演,大大告捷。《天鵝湖》作者柴可夫斯基繼續其他作品創作,唯有生之年並未看到該劇之成功,後來此劇歷經演出者數次修改,到了1895年經舞蹈家皮提帕力求忠於原版的努力,而成今日眾所採用之版本。

 首演失敗大多不全然是作曲者本身問題,另有緣由。以《茶花女》而言,故事是一個孱弱體虛的女主角臥床瀕死地吟唱詠嘆調,卻由一位身材肥胖而中氣十足的女高音表演,旋律行到悲痛處,現場竟然爆出觀眾笑聲,氣氛全失。《天鵝湖》則是演員缺乏排練準備而佈景差勁,舞者任意刪改音樂而破壞音樂連續性,整體藝術監製不足所致。

 與時代脈動結合,乃是能否獲得當時社會歡迎認同的重要因素。《卡門》推出了與原來傳統歌劇不同的風格,以風騷善變的吉普賽女郎作為主角,一時觀眾無法接納,認為其格調低俗。然而,時代潮流是會變遷的,春秋年輪是會滾動的。站在一個時點來論斷評鑑,不足以代表漫漫時間長河對該項作品的完整評價。因此,只要是具有真正藝術價值的作品,假以時日,必可綻放異彩,這也說明了《卡門》終究得到觀眾激賞的現象。可惜啊可惜,創作者比才太早放棄了自己。

 首演失敗不代表作品失敗,首演成功亦不代表作品成功。時光滴滴答答地點算,秤量每個作品有幾許斤兩,夠份量的作品留給後代,不夠份量的作品只在當時一閃即逝。不少曾經張燈結綵花花綠綠的熱鬧場景,在時代洪流中被波濤捲走,埋入失傳的流沙。

 在國際創意競賽中,台灣常有亮麗的成績表現,這是在這個競爭激烈時代的優勢機會。創意是多元的,好的文藝創意,有賴適當規畫以獲市場賞識;好的科技創意,不要止於塵封,不要止於專利權的登記,要能轉為可造福人群之實作。無論文藝作品,抑或科技發明,若未通過市場考驗,便不會在春秋歲月中留存。考驗的過程,不免要忍受寂寞。前瞻的創意作品,須等待著契合的時代,等待著知音的伯樂。在等待的時刻,重要地,創意要獨特,品質要精粹,才能在滾動的時間長河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