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40527文■于國欽

藍領與白領的距離

 2016年製造業白領薪水是藍領的1.6倍,顯示隨著產業由勞力密集走向資本、技術密集,藍領的收入距離白領,愈來愈遠。

image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2021年財富分配統計揭示,財富集中的情況日趨嚴重,依主計總處估計,高資產與高所得息息相關,而高所得者泰半是高薪資者,以此推論,今天財富差距的擴大和薪資分配不均度的升高,有因果關係。

 從歷年統計可知,薪資分配除了取決於行業,也取決於職業,常有人說這個行業薪水高,這是平均的概念,事實上,高薪行業裡一樣有低薪者,而低薪行業裡一樣有高薪者,原因在於職業的不同。

 舉個例子,電子零組件業屬於高薪行業,如果從事的是專業人員、技術員等白領工作,2016年每月總薪資平均8.1萬元,但如果從事的是事務支援人員等藍領工作,每月總薪資只有4.2萬元,兩者差了將近1倍。

 依據分類,職業可概分為九類,包括主管、專業人員、技術員、助理人員、事務支援人員、服務員、銷售員、技藝工作人員及勞力工,前三類屬於職員,也就是通稱的白領,其餘則屬工員,也就是藍領。依2016年的統計,台灣工業與服務業受僱員工745萬人裡,白領只有276萬人,逾6成的國人是從事藍領工作。

 在歷經台灣錢淹腳目的加薪年代,1990年製造業白領的每月總薪資2.8萬元,藍領僅1.9萬,白領是藍領的1.4倍,隨著台灣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變遷,2016年製造業白領每月總薪資升至6.1萬,藍領仍只有3.7萬,這一年白領薪水是藍領的1.6倍,顯示隨著產業由勞力密集走向資本、技術密集,藍領的收入距離白領,愈來愈遠。

 服務業的情況也一樣,1990年白領的每月總薪資3.8萬元,藍領為2.2萬元,白領是藍領的1.7倍,走過20多年,受到網路、通信革命性的影響,服務業變化不小,不變的是,藍領距離白領愈來愈遠,2016年白領已升至7.0萬,藍領仍僅3.9萬,差距也擴至1.8倍。

 20多年來薪資、財富差距的擴大除了源於行業的變化,職業薪資不均度的升高也難辭其咎,1990~2016年製造業在這一期間,白領工作者的薪水成長了117%,藍領只成長89%,服務業的情況也一樣。

 行業薪資的差異來自市場競爭,只要政府沒有在租稅上特別優待某些產業,在環境上特別照顧某些行業,薪資高低反映的是產業的實力,沒什麼好說的。但職業別薪資差異的擴大,就不是市場競爭所能解釋,因為同屬一個產業,只是分屬不同部門而已,成長的果實自應一起分享,豈能白領分的多,藍領分的少?這樣的分配有失公平,加以藍領工作者又占多數,當多數人分享的少,少數人分享的多,所得集中、財富集中的情況,自然是愈演愈烈。

 很可惜,這項白領、藍領的統計自2017年不再編製,因此過去七年,出現什麼變化,已無數字可資參考,然而,從長期以來的擴大趨勢研判,藍領距離白領應該是愈來愈遙遠了。

小檔案■總薪資包括經常性薪資、加班費、績效獎金及年終獎金,乘以12個月即是年薪。製造業職員總薪資與工員總薪資的比值,1980年1.3倍、1990年1.4倍,2000年1.4倍、2010年1.5倍、2016年1.6倍,長期趨勢是擴大的。

小檔案■依主計總處定義,職業是主管、監督人員、專業人員、工程師、技術員歸屬為「職員」,而職業是助理人員、事務支援人員、服務人員、銷售人員、理髮師、技術工、操作工、體力工則歸屬於「工員」,職員、工員外界不易明白其意,因此也稱為白領、藍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