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802于國欽

傳統產業的冬天

 受疫情衝擊,上半年傳統產業生產普遍都衰退,並沒有表面數字呈現的這麼好。圖為旅行箱廠商往昔生產線忙碌的畫面。

image
傳統產業的冬天 圖╱本報資料照片
109年上半年製造業生產概況

■今年上半年台灣出口年增率0.5%、工業生產年增率6.7%,其中製造業生產年增率7.2%,生產面表現不錯,但1~5月製造業僱用人數年減0.01%,為金融海嘯以來(99年以來)首度下滑。

■製造業總計27個中行業,其中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的權重為43%、6.2%,分別乘以上半年生產成長率24.3%、11.6%,得出貢獻率合計為11.2個百分點,上半年製造業生產成長7.2%,排除這兩行業,其餘傳產衰退4.0%。

常聽政府官員說,今年疫情席捲全球,但台灣經濟表現依舊是四小龍第一,然而台灣經濟真的很好嗎?這原是一個難答的問題,今年又特別難答了。

要說台灣表現好,也有道理,看看上半年製造業生產指數成長7.2%、出口成長0.5%,在亞洲可以說是名列前茅,以此而言,我們經濟表現確實是不錯的。

既然表現這麼好,何以國內產業仍是哀鴻遍野?深入製造業27個中行業觀察,發現上半年只有電子零組件業、電腦電子產品這兩行業明顯成長24.3%、11.6%,傳統產業除藥品、飲料、非金屬礦物、電力設備略有成長,其餘21個行業全數衰退。

這也就是說,上半年製造業能成長全是拜這兩個科技業之賜,若非有這中流砥柱,在汽車業衰退13.1%、機械業衰退10.6%、紡織業衰退18.1%…之下,製造業生產指數必將直線下滑。

九成製造業 慘陷衰退

我們簡單加以估計,上半年傳統產業生產衰退4.0%,與平日看到的7.2%,有天壤之別,這說明台灣製造業景況並沒有表面數字呈現的這麼好,排除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產品這兩行業,全數都在景氣寒冬裡。

 不幸的是,高科技業沒多少廠商,依105年工商普查資料,在16.1萬家製造業廠商裡,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產品合計不到一萬家,換言之,上半年享受到成長果實的廠商不及一成,超過九成的業者仍籠罩在衰退的陰影中。

傳統產業不僅廠商多,僱用的人也多,依工商普查資料,每百名受僱者中就有72名是受僱於傳統產業,這意思是說,當我們正為台灣製造業7.2%的成長額手稱慶之際,其實有高達七成的受僱者仍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成長的果實依舊只有少數人得以分享。

電子業附加價值 吃重

生產面如此兩極化,出口亦然,兩者可謂桴鼓相應,在所有出口產品裡,上半年仍是電子零組件一枝獨秀,成長20%,資通與視聽產品也成長10%,傳統產業則面臨出口寒冬,機械、基本金屬、塑膠、化學品衰退逾一成,紡織品、礦產品衰退更逾兩成。

也許大家會問,何以這兩個行業廠商不到總數的一成,卻能扭轉生產指數、出口總值?原因正在於他們生產規模大、產值高,製造業的附加價值裡,電子零組件即占了43%,電腦電子產品也占了6.2%,兩者合計占了近五成,權重如此之高,難怪一家可敵百家、千家而在風雨飄搖裡扭轉乾坤。

那麼,台灣上半年的生產情形如何?從平均成長率而言,是不錯的,但若從各業的處境來看,是不行的。試想,逾九成的廠商在衰退陰影裡、逾七成員工在景氣寒冬裡,這個不均衡的發展會帶來什麼影響?

歷經1930年代不均衡發展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表示:「在一半繁榮一半破產的國家裡,是不能達到持久繁榮的。」以此而言,傳統產業的寒冬若不過去,景氣春燕大概也就永遠來不了了。